最近一段时间,频繁从身边人或网友口中听到精神内耗这个词,“我感觉每天都在内耗自己”、“拒绝内耗”、“与其精神内耗自己,不如发疯外耗别人”......
图片
“精神内耗”其实并非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,之所以火了,是因为它反映了当下不少人存在的一种情绪状态,即想得太多所导致的焦虑、担忧等负面情绪的产生。
精神内耗的人总是容易对所经历的事件感到不满,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;想跨前一步,但根本找不到方向。在这种想与不想之中,心态被拉扯消磨,逐渐走向负面的情绪。
图片
从一个人的行为过程来看,就是卡死在信息理解和加工环节——胡思乱想。当完成一件事情时,普通人的做法是花20%的精力来决策、80%的精力来行动,那么精神内耗者可能会花50%~60%甚至更多精力来胡思乱想、自我否定。他们在人格特征方面大多表现为易自我怀疑、缺乏自信,但同时又追求事物的完美,这使得他们一方面想要达到理想状态,一方面又思虑过多,最终往往难以达成预期,陷入进一步消耗自己心理能量的怪圈。
图片
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《自卑与超越》中写道:“内耗体质的人,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。”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,就容易变得敏感内向,常常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,活在别人的期待里,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,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。而要使自己摆脱精神内耗,最重要的就是学会“课题分离”。
所谓课题分离,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、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。例如“对方讨厌我,我觉得很难受”,在这个情绪反应中,“对方是否喜欢你”是别人的课题,而“怎么看待别人讨厌自己”就属于我的课题;面对我的课题,我们应全权由自己承担和负责,做好自己的事,管好自己的情绪。而面对别人的课题,我们需做到不妄加干涉,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,若我们执意干涉别人的课题而未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时,就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。
图片
不要纠结那些已经发生的、无法改变的陈旧破事,把时间专注在自己的目标上,调动自己的勇气,跳出内耗旋涡,才有可能遇见生活本来的样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